文|瓜田李的猹
编辑|沐语纪史
“连通中国的边境口岸,必须要在年底前建成!”
前不久俄罗斯总理对远东地区进行工作访问,当他走到黑龙江边上,看到对岸的中国后,沉思了很久当场下达了这样一条“死命令”。
他指的口岸就是卡尼库尔干口岸,与中国的黑河市隔着黑龙江相望。
之前,俄罗斯把这儿当成一个临时口岸,并不指望能将这里发展多繁荣。
但如今,当我国黑河跨境大桥通车后,这里的货运量翻了两倍多,有很大的发展潜力。
加上俄罗斯也深陷经济泥潭,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下,他们终于将目光彻底转向东方。
所以说俄总理这道“死命令”的背后,是一个帝国无奈又野心勃勃的转身。
卡尼库尔干公路口岸
卡尼库尔干公路口岸,一个缺乏基础设施的口岸,贸易活动只能依赖河运和季节性浮桥,但现在每天,它路上的车流却堪比春运。
自从2022年对岸的黑河跨境大桥一通车,这里的货运量就疯了。
日均过货量翻了两倍多,三年不到,过桥车辆超17万辆,这已经不是小马路过大车了,这简直是小河道过军舰,瓶颈卡得死死的。
俄总理看到也急坏了,欧洲的大门对俄罗斯关得越来越紧,所以他们必须把东边的大门彻底推开。
所以这个曾经毫不起眼的边境小口岸,自然就被推到了俄罗斯国家战略的风口浪尖。
总理亲自来督战,下的不是命令,是“战书”。
克里姆林宫要亲自下场,在远东腹地打一场基建攻坚战,目标只有一个:打通这条通往中国的经济生命线,要快,要不惜代价。
而说起这个口岸上的桥,简直是一部“拖延症”的史诗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中苏关系回暖,就琢磨着架桥了,后来苏联没了,中俄接着谈,1995年协议都签了,两国领导人亲自见证。
然后就没然后了,这座桥在图纸上放了将近二十年。
现在回头看,原因再清楚不过,九十年代的俄罗斯,自己家里都乱成一锅粥,哪有功夫管远东这点事?后来普京上台,国家是缓过来了,但心思全在西边。
他们的精英和资本,都盯着欧洲,梦想着融入西方世界,远东太远了,太偏了,那是地图的边缘,不是战略的中心。
直到2014年,西方的制裁大棒呼啸而至,俄罗斯人这才被一巴掌打醒:原来西方世界从来没想过接纳俄罗斯。
这下被逼到墙角的“向东看”,才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,建桥计划被紧急提上日程,2022年,这座迟到了二十多年的大桥,终于通车。
俄罗斯人甚至破天荒地主动提出来,希望大桥能24小时通车,要知道,让俄罗斯人“主动加班”,这本身就比建一座桥还难,他们是真的急了。
这座桥只是个开始
别以为米舒斯京的“死命令”只为了一座桥,卡尼库尔干口岸,只是俄罗斯向东看的第一步,一幅更宏大的远东战略图景,正在徐徐展开。
看看现在俄罗斯的远东,物流基础和对岸的中国东北比,压根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,港口、铁路、公路,样样都老,样样都慢。
要真正“向东看”,就得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,这不仅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投入,更需要一种叫“中国速度”的东西。
而战略的实现,中俄共同决定用三步走。
第一步叫“借港出海”,2023年,中国宣布海参崴港成为内贸货物的中转口岸。
这等于给中国东北在“外兴安岭”那头开了个门,货物出海不再绕道大连,成本和时间都省了一大截。
第二步叫“战略想象”,中俄联合声明里,提到了图们江入海口,这地方一旦打通,中国东北就有了直通日本海的入海口,整个东北亚的经济地理都将被改写,俄罗斯愿意谈,本身就是姿态。
第三步叫“共享未来”,普京亲自批准,中俄合作开发黑瞎子岛。这个曾经敏感的争议之地,如今成了合作的试验田,这标志着两国边境的信任,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从一个口岸,到一个港口,再到一个出海口,最后到一个共享岛屿,慢慢一步步推进战略实现。
蓝图很丰满,但老毛病最要命
决心是下了,总理的命令也够“死”,但要彻底实现远东的战略构想,俄罗斯面前的坎儿一点也不少。
最大的挑战,是历史的“欠账”太多了,远东地区地广人稀,天寒地冻,修一条路的成本和难度,都是内陆的好几倍。想把整个地区的物流水平拉到能和中国这边无缝对接,是个漫长且烧钱的工程。
更要命的是体制和效率,俄罗斯的官僚体系是出了名的慢,总理的“死命令”,从莫斯科传到黑龙江边,中间会不会层层打折、处处掣肘?这才是最大的考验。
他们自己都承认需要学习中国的基建效率,但效率这东西,不是想学就能学会的,它背后是一整套的社会动员和管理体系。
不过,无论如何,那个曾经犹豫、观望、心向西方的俄罗斯,已经下定决心在东方这条路上走下去了。
而虽然说俄罗斯的“向东转”是被逼出来的,也是它唯一的选择,但对中国而言,这却是一个主动抓住的机会窗口。
一个全面倒向东方的俄罗斯,意味着一个稳定且资源丰富的战略大后方,它能提供中国发展所必需的能源、粮食和矿产。
而一个全面开放的远东,则能彻底盘活中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,新的出海口,新的物流线,将为东北振兴注入最强劲的动力。
这种深度捆绑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“你买我卖”,它是一场基于现实利益和共同压力的战略性拥抱,彼此都需要对方,谁也离不开谁。
卡尼库尔干口岸工地的施工噪音,或许就是当下欧亚大陆地缘变迁最真实的声音,它敲打的不仅是冰封的冻土,更是旧有的世界格局。
如果喜欢本期文章,不要忘记点赞关注,我们下期再见!
[免责声明]文章内容、图片来源于网络,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!
最好的证券公司,10大配资平台,股票杠杆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